“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。”近日,在國聯民生證券項目合作大會人形機器人專場,民生證券副總裁胡又文稱。
業內人士表示,人形機器人開始“小批量交付”,工業場景有望率先落地。同時,如何落地、價格是否可接受等問題始終懸而未決,技術成熟度也是行業發展關鍵障礙。此外,通過人形機器人,可以進一步推動具身智能時代智能化提升,最終服務各行各業。
2025年人形機器人開始“小批量交付”
多位專家表示,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。量產交付的背后與應用落地密不可分。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場景、特種作業、科研教育、家庭服務等領域逐步落地。
其中,工業場景有望成為落地“第一站”。優必選副總裁和深圳研究院副院長、廣東省機器人定位導航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龐建新稱,工業場景需求大且結構化程度高,人形機器人可進行噴涂、搬運、質檢等重復性勞動。據介紹,優必選已與東風柳汽、吉利汽車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合作,其自主研發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成功進入眾多車廠。
行業的火熱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。根據《圓周機器人》不完全統計,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投融資事件達87起,融資規模高達155億元人民幣。其中我國發生了56起,融資總額達到70億元人民幣。“無論是金額占比還是融資筆數,人形機器人均位于前列。”金鼎資本投資總監洪紹囤說。
目前,硬件方面,產業鏈企業不斷突破。“特斯拉在2025年會有數千臺量級的小批量量產,它會像一條‘鯰魚’一樣,帶動國內外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發展,從而帶動零部件企業水漲船高。空心杯電機、諧波減速器、行星滾柱絲杠、精密軸承等零部件將持續迭代。”鐵近機電市場總監鈕棟成表示。洪紹囤則表示,核心零部件如旋轉執行器、軸向磁通電機等擁有較大發展預期。
“隨著場景應用越來越深入,力的感知和控制重要性越發凸顯。”藍電觸控創始人兼CEO劉吳月稱,2023年到2024年初,大部分行業企業還在展示運動能力,強調電機的爆發力和姿態的控制能力。2024年下半年開始,大部分企業開始深入場景操作,例如疊衣服、端茶倒水、人機交互等。然而,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操作單純依靠導航和視覺識別始終存在較大誤差。人們逐漸意識到,力的感知和控制是人形機器人必備的核心技術。
加速從互聯網人工智能向具身智能邁向
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推進了具身智能的實現。“滿血版DeepSeek-R1模型提高了機器人的理解能力,能令機器人通過推理進行規劃決策,其學習能力使得機器人泛化能力更強。”龐建新說。
在龐建新看來,從互聯網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是一大飛躍。其關鍵在于,機器人真正擁有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,并且通過具身智能技術與傳統互聯網人工智能相結合,讓機器人真實與物理世界發生交互。“因此,做人形機器人必須跳出傳統思維框架、不能只做簡單的機械結構,而應打造智能體本體。”
洪紹囤同樣關注具身智能的實現。在他看來,人形機器人在場景落地時,數據獲取與處理是一大難點。不同行業、公司之間存在差異,即便生產同一產品,其生產工序和產品結構都有所不同,這使得數據難以統一和規范。此外,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階段,通常需要不斷堆積數據來快速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,但在人形機器人發展階段,這種方式在短時間內并不適用。
“打造多元化數據采集方案尤為關鍵,實采數據與仿真數據相結合對于行業發展更有裨益。”洪紹囤說。
來源:上證報中國證券網
免責申明: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您(單位或個人)認為內容有侵權嫌疑,敬請立即通知我們,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。